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什么是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2023-12-27 https://www.dalvwang.com/爱发布1300
核心提示:丧失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完全行为能力人”由于事故或疾病,变成了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规

丧失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完全行为能力人”由于事故或疾病,变成了限制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规定如下: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17条至第24条

1、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第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成年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与撤销:

第二十四条规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般来说就是变以痴呆或者患神经病,也就是行为人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这就是完全丧失了行为能力。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那就是丧失了部分民事行为能力,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精神病人既可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具体视精神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由于智力受损、精神疾病等原因而无法自主行为的人;而限制行为能力人指的是由于年龄、疾病等原因而需通过法定代理人或特定程序进行行为的人。
精神病人治疗期间可能会被确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在治疗后或经过特定程序评估后,也会被确定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合适的法律地位。

当然是不对的。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1款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2款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13条第1款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也就是说,不论实施民事行为的人为何种人,不是实施的行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是行为结果的是否有效如何认定及担责由谁承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律法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律法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发布信息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陕ICP备17001588号-18
本站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