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再次犯罪是不构成累犯的,但属于再犯酌定从重处罚,如果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宣告缓刑。
缓刑是在一定期限内有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如果犯罪分子在考验期限内遵守有关规定那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累犯构成条件之一必须是“刑罚执行完毕”,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判处的刑罚并未执行,因此不具备累犯所要求的“刑罚执行完毕”的要件,当然其也不应被认定为累犯。
一、缓刑定义及相关法律规定
缓刑指的是有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的一种制度。
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二、刑事案件中,判处缓刑的概率
通过阿尔法大数据的检索,截至2019年12月9日,刑事判决书共5827767份,其中被判处缓刑的有2011052份,约占34.5%,如下图:
三、判处缓刑案件的案由分布
通过阿尔法大数据上的2011052份判处缓刑的判决书进行检索分析,得出上述饼状图。根据该图可知,判处缓刑的案件案由分布情况:危害公共安全罪类(绝大部分是交通肇事和危险驾驶罪)的案件被判处缓刑的数量最多,超过所有判处缓刑案件的四成,其次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类紧跟其后,接着是侵犯财产罪类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类,剩余的其他案由占比很小,仅为2.2%。
四、数罪并罚案件判处缓刑的比例非常低
通过对阿尔法大数据上2014875份判处缓刑的判决书进行检索分析得出上述饼状图。通过饼状图我们可知,数罪并罚判处缓刑的案件占比仅为2.8%,而单处一罪判处缓刑的案件则高达97.2%。由此可见,数罪并罚的案件,法院判处缓刑的几率极小。
五、一年以下,一至两年,两至三年刑期的缓刑占比
(“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上述饼状图系在阿尔法大数据中随机筛选的200份判处缓刑的判决书中统计得出。通过上图可知,在适用缓刑的案件中,刑期在一年以下的案件占绝大部分并高达83%,而原判刑期一年以上二年以下以及二年以上至三年的比例则相当,皆仅占8.5%。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判处缓刑的案件,原判刑期在一年以下为主。
六、缓刑考验期限与原判刑期的关系
根据刑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无论是拘役还是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均在原判刑期以上,即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的一倍以上,并规定了拘役的缓刑考验期在两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区间,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这个区间。但是,考验期在法律规定的区间内具体如何判决则无法律规定,全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对200份判决书进行分析,看看缓刑的考验期与原判刑期是否存在关系,如下图:
(“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通过上述饼状图可知,缓刑考验期在原判刑期一倍以上两倍以下的占70%;二倍以上三倍以下的为20%;而三倍以上的仅为10%,且原判刑皆为拘役。可见,对于缓刑的考验期限,法院主要在原判刑期一倍以上两倍以下这个幅度范围内作出判决。
七、判决书判处缓刑的理由
通过对判决书的梳理及分析,得出法院判处缓刑的理由具体如下:
1、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适当,本院依法予以采纳。
2、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依法可以宣告缓刑。
3、根据本案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可以宣告缓刑。
4、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其适用缓刑对其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可以对被告人宣告缓刑。
5、鉴于被告人所在社区愿意接受其参与社区矫正,对其适用缓刑不致再发生社会危害,依法可适用缓刑。
6、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本院决定对其宣告缓刑。
八、结语
1、判决书应当对适用缓刑的理由作出详尽说明。通过检索发现,判决书判决适用缓刑的理由太过简单,最多也只有两三行几十个字数。王利明教授曾撰文指出,“判决书中不详写理由,不仅导致裁判质量难以提高,而且导致了某些法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甚至因判决书中不必详写理由而为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已经成为妨碍司法公正的一大障碍,而这个问题也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且予以解决的时候了”。从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的缓刑法律规定大家可以看出,和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条件一样,适用缓刑的条件“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也很原则和笼统,不说明判决理由确实有损裁判权威和司法公正。《民事诉讼法》第138条明确规定:“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建议法官严格遵守刑诉法规定,在判决书中详尽释明适用缓刑的理由。
2、有效进行适用缓刑及缓刑考验期的辩护。裁判统计数据发现,缓刑适用率竟然高达34.5%,律师应当大胆进行适用缓刑的辩护。当然辩护应当掌握重点和技巧,交通肇事和危险驾驶适用缓刑率非常高,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缓刑率也高达80%,数罪并罚再适用缓刑的比例就很小,仅有2.8%。另外,缓刑只是附条件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或者严重违反缓刑的相关规定,则会取消缓刑执行原判刑罚。而且缓刑考验期内“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所以缓刑考验期的长短仍事关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也是律师应当关注的辩点之一,尽量避免被判处三倍以上过长的缓刑考验期。
3、把“社区出具愿意接受被告参与社区矫正的书面意见”作为辩护重点。本文的第七部分列出的七点判缓理由中,有四点提到社区矫正问题,可见社区是否同意矫正对缓刑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律师缓刑辩护应当把社区作为不二的辩护重点。笔者部门和团队做过不少判处缓刑的案例,要积极建议法官《非监禁刑委托社会调查函》(见图示),只要社区出具同意矫正意见,法院基本上会判处缓刑的。刚刚接到一份缓刑判决书,判决书对判处缓刑的理由这样描述:“对某某县司法局受本院委托对某某某进行了社会调查,提出了某某某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评估报告”。
2021年6月25号出台的《社区矫正法(草案)》对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实施程序以及监督管理作出了细致规定,相信社区矫正的适用数量也会随之大幅上升,希望这能促进法官勇于做出更多的缓刑判决,让人民群众在越来越多的缓刑判决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