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一位男性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一则对着镜头拳打脚踢的短视频,有网友指出这是“被家暴视角”,而该男性在评论区使用表情符号回复。据悉,这不是此人首次以“家暴”作为吸引关注度的方式,其在发布的部分视频中经常公开讨论家暴相关内容,称粉丝为“拳宝”,将应该严肃对待的家庭暴力行为娱乐化,引发了社会舆论。
2023年,是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的六周年,家庭暴力对人们的伤害不仅在于破坏和谐的家庭情感,严重者将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危险因素,对家庭暴力“零容忍”是社会公民的态度,也是司法的态度。
根据聚法案例平台相关信息显示,2019年——2021年提及“家庭暴力”关键词的法律判决书共有2625份,如图所示,可以看出自2019年起,含有“家庭暴力”关键词的判决数量有明显减少,表明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社会意识层面,家庭暴力问题均得到了重视,在遏制家庭暴力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含有“家庭暴力”关键词的判决案由主要分为民事案由和刑事案由,两者的判决数量逐年下降。其中,在有关家庭暴力的民事判决书中,涉及婚姻家庭纠纷的判决数量最多,共有2068份;此外,家庭暴力也可能涉及合同纠纷、人格权纠纷、物权纠纷等。
家庭暴力同样会引起侵犯人身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行为,因此,缓和家庭冲突,杜绝暴力行为,既是对家庭关系的维护,更是对人身健康及社会秩序负责的体现
家庭暴力问题不能被“轻轻拿起”,一旦发生相关纠纷,也不能被“轻轻放下”。我们随机筛取了2019年——2021年间10份与家庭暴力有关的婚姻家庭纠纷,从具体纠纷类型来看,主要涉及离婚时的纠纷,以及离婚后的财产或损害责任纠纷,说明家庭暴力对当事人的影响深远,并不局限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当事人在相关纠纷中提起的诉讼请求主要包括:子女的抚养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人身及精神损害赔偿等。经统计显示,法院判决结果为支持/部分支持的为50%,在审理过程中确认当事人一方行为构成家庭暴力的判决数量为3;当事人在陈述中提及了家庭暴力相关内容,但法院并未明确表示是否构成家庭暴力的判决数量为2;认为不构成家庭暴力的判决数量为5。
法院认为,婚姻关系的存续应以夫妻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自愿结婚,婚姻具有感情基础。在司法实践中,对家庭暴力的认定,应与日常家庭冲突有所区分。家庭冲突多指双方在日常生活中,因未能理智处理问题而产生争执与谩骂,具有偶发性,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身体上的接触。但家庭暴力通常体现出一方对另一方持续性的身体上的残害和精神上的压迫,不同于偶发的、不特定的家庭冲突。
从统计图中可知,认定家庭暴力行为存在的判决中提及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种类较多,包括亲属的证明,伤情照片,医院的诊断等,此外,如果有针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公安机关询问笔录,法院也可以调取,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但现实中,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当事人极有可能无法进行录音、录像,也无法找到能够提供证言的证人。在此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尽快去医院进行诊断,记录相关日期,并留存伤情照片,必要时应及时报警求助,这些证据或将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时发挥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当事人在离婚后以“家庭暴力”为由,主张在签署《离婚协议书》的时候遭受胁迫。对于该主张,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证据,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9条的规定即当事人对欺诈、胁迫事实的证明标准应当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该证明标准高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因此,如果当事人提供的网络聊天记录、电话录音、伤情照片等证据不足以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存在过激或者其他胁迫性言论,以及在签订协议时,其存在欺诈行为且当事人因该欺诈行为导致错误认识、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则当事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知晓签订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并对自身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