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怎么起诉(关于故意伤害罪的判刑标准)

   2023-05-06 https://www.dalvwang.com/爱发布1440
核心提示: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相对于其他罪行,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似乎更加常见。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涉及故意伤害的并非是单纯故意加害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相对于其他罪行,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似乎更加常见。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涉及故意伤害的并非是单纯故意加害他人造成机体损伤的行为,而是各种生活矛盾冲突引发的次生问题,另一种则是错误理解正当防卫,导致的防卫过当和故意伤害。

2023年5月5日,保定满城区人民法院审理宣判了一起案件。范某与李某上门找郝某乙要债。发生冲突后,范某将郝家父子三人砍伤,李某被刺身亡。法院判决被告人范某某、郝某甲、郝某乙犯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十年六个月和八年六个月。郝家父子认为对方上门暴力讨债,自己属于正当防卫。但根据事实,法院认定双方均有故意伤害他人的故意,不属于正当防卫。2018年9月18日,黄某与艾某一同就餐,因抽烟的事发生争执,黄某用空啤酒瓶将艾某头部砸出血。黄某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因黄某有投案自首、认罪认罚等从轻处罚情节,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2014年2月10日,丁某在兰州市某中学操场踢球时,与被害人张某发生口角争执后继而相互殴打,丁某用脚踢打张某腹部。后经司法鉴定,张某所受损失属重伤二级。法院以被告人丁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2021年9月15日,小海街道城管协管员吴某在管理流动摊贩的过程中,拎摔贩卖农产品的老人张某,实施了故意损毁财物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南通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对吴某的违法行为予以行政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一千元的处罚。

日常生活中,很多矛盾处理不当都有可能涉嫌故意伤害,且根据案情和伤情不同,可能被追究的法律责任也不相同。

故意伤害罪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1、行政责任

故意伤害他人致轻伤或伤情达不到轻伤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2、民事责任

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立案后,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人身损害赔偿,也可直接要求人身损害赔偿,赔偿项目包括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如果构成残疾,还包括残疾补助金,残疾人生活器具费以及受害人所抚养家属的抚养费,另外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

3、刑事责任

如果故意伤害造成轻伤以上的,已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实际办案过程中,根据伤情轻重、情节不同、社会影响大小等,故意伤害行为不一定只按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也可能触犯其他罪名。

故意伤害可能触犯哪些刑法罪名?

1、故意伤害罪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情节严重恶劣的,最高可能判处死刑。

2、寻衅滋事罪

虽实施了故意伤害的行为,但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对象不特定,且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可以按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通常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纠集他人多次实施,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与故意伤害罪相比较,寻衅滋事罪的社会影响更大,量刑也更重。

3、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的犯罪行为人表面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实际主观上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故意,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他人后有哪些“补救措施”?

当故意伤害已成既定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可采取如下措施,力求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等。

1、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2、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积极联系被害人进行赔礼道歉,达成民事赔偿协议,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并请其出具谅解书。

4、主动缴纳罚金,悔罪态度良好,尽早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促进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达到从宽处理的效果。

故意伤害罪需要找什么样的律师?

故意伤害案件作为公诉案件,自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讯问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就可以聘请律师为他提供法律帮助。为了使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真正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律师越早介入案件掌握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越有利。

故意伤害案件情节严重的最高可能判处死刑,因此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刑事律师十分有必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律法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律法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发布信息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陕ICP备17001588号-18
本站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