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市场化资质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对现行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思考

   2023-05-09 https://www.dalvwang.com/爱发布790
核心提示:导读:  2001年,《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启动。实施资质管理5年来,该制度在引导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对维护我国建筑市
导读:  2001年,《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启动。实施资质管理5年来,该制度在引导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对维护我国建筑市场秩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5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原来的资质管理办法

  2001年,《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启动。实施资质管理5年来,该制度在引导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对维护我国建筑市场秩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5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原来的资质管理办法显然与当前经济大环境和改革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笔者认为,加快调整资质管理方式,构筑市场化的资质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

  从建筑市场实际运作来看,目前的资质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其管理思路还未真正跳出维持旧有秩序的窠臼。其缺陷已在市场实际运作中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应该说,用行政手段实现平衡的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逐步完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以人为对形势的判断在全国范围内用行政手段找平衡,很难做到和做好。实际上,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动态平衡一条路。

  二是限制了企业的升级。一、二级项目经理已有近两年时间不评审,而等级项目经理是申报资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是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办企业发展不起来,而已经进入高资质等级的企业则会因此而缺乏压力,增加惰性,不重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出借资质的业务占了较大的比重,往往在这些项目上疏于管理,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是人为强化行业进入壁垒。市场经济的行业要求应该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充分竞争建立起来的,即市场力量调控进入门槛。当产业达到相当规模,自然壁垒就会使那些经济实力不足和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不敢贸然进入,更难以生存。还有现实中强烈要求建立行业壁垒的大多是已入行的企业,这些企业为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排挤心理。

  现行的资质管理标准,带有浓厚的部门管理色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规定》将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大序列。每个序列又划分几十个资质类别,过细的类别划分,使得相近专业的施工企业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减少了企业竞争机会,削弱了企业竞争能力。

  资质管理措施的核心是动态管理。企业的施工业绩、人员素质、自有资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发生明显变化,已经高于或低于原定资质等级要求时,由企业资质管理机关实施对其资质等级上浮或下调,对其施工营业范围扩大或缩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地区、部门平衡,也使得一些企业实际上达不到相应的资质等级标准。应该看到,动态管理是加强和完善施工企业管理,推进资质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资质管理机关一定要从严把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鼓励民营资本和优秀人才的流入,引入资金和人才不单是企业的事,也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建筑业一直缺乏将行业从劳务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提高的意识,因此,对引资、引才重视不够,新进入建筑业的成份普遍过分地集中在劳务力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以致建筑业的大发展成了劳务力量的大发展,缺乏对从业者的培训,整体素质提高不明显。所以我们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应该提高意识,从大局出发,有前瞻性的来推动这项工作。

  从境外一些发达地区资质管理经验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借鉴。资质管理以政府可管住、管好的能力确定其管理范围。如日本实行建筑业许可制度,不分级。但对参与政府工程的企业实行分级,业绩优良的企业才允许申报,建设省考核并审批其资格。资质管理以较少的类别分类,给企业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在日本是分为28类,除土木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程总承包外,其它大部分是按工种分类。新加坡只将工程分为五类:建筑施工、建筑相关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维护、建筑材料供应。资质管理以个人技术资格为基础。在日本要求企业技术负责人要获得国家认定相匹配的建筑师资格,每个营业所要有达到技术资格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律法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律法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发布信息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陕ICP备17001588号-18
本站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整合法律法规、互联网相关知识,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并提交问题、链接及权属信息,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