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精神病人父母能否代子女提起离婚诉讼】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精神病人父母能否代子女提起离婚诉讼相关的法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精神病人父母能否代子女提起离婚诉讼
精神病人的父母是可以代精神病子女起诉离婚的,不过有条件限制,一般是在精神病人的配偶有虐待、遗弃行为的情况下,其父母才可以代其起诉离婚,同时还可以要求变更监护权。
《民法典》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二、丈夫精神病妻子能不能提出离婚
丈夫患精神病妻子能离婚,但是不能通过协议离婚的方式离婚,只能提起离婚诉讼。根据规定,精神病人属于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婚姻登记机关对于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离婚申请是不予受理的。
在我国可以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起诉离婚流程如下:
1、原告写起诉状,并携带个人身份证、起诉状、结婚证等材料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起诉。
2、立案庭审查是否受理该离婚案件,并缴纳诉讼费用。
3、法院受理了该离婚案件后,将在法定的时间内向对方送达起诉状副本,证据及其他材料。法院安排开庭时间并向双方发送传票。
诉讼离婚,指夫妻双方就是否离婚或者财产的分割、债务的分担、子女的抚养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通过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制度。调解不适用于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但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另行制作调解书。
相比于诉讼离婚协议离婚的手续如下:
1、当事人申请;
2、婚姻登记机关初审;
3、发《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
4、30天离婚冷静期届满申请发给离婚证;
5、婚姻登记机关审查;
6、登记、发给离婚证。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三、和精神病人离婚,协议离婚是否有效
和精神病人协议离婚无效,因为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夫妻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离婚申请。想要离婚的,只能通过诉讼方式。而且因为配偶是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离婚之前应当先变更监护人,之后再提起离婚诉讼。
想要离婚的一方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和起诉状及副本去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审理认为夫妻感情破裂的,调解无效会判决离婚。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感情破裂: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民法典》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法律问题,所以应该了解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免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信上面文章的内容已经对精神病人父母能否代子女提起离婚诉讼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如果您还需要咨询相关的其他问题,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以上就是【精神病人父母能否代子女提起离婚诉讼】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百科参考网。
原创文章,作者:04la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lvwang.com/04law/12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