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或者网络上关注一些犯罪案件时,经常会看到类似“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宣告缓刑一年八个月”这样的判决结果,那么“缓刑”是什么呢?判处缓刑是不是再也不需要坐牢了?
缓刑是一种刑罚制度,于1870年始于美国波士顿。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属于刑罚暂缓执行,也就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包括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两种。由于战时缓刑适用于战时,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仅详细阐述一般缓刑。根据刑法典第72条的规定,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前提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并规定一定的考验期,考验期内实行社区矫正,如果被宣告缓刑者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律规定应当撤销缓刑的事由,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缓刑并不是所有犯罪的人都可以适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这类犯罪分子一般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而且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犯罪情节较轻;二是有悔罪表现;三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是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其次,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因其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再犯可能性大。最后,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可以适用缓刑,最终是否适用由法院依法确定。但是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只是不在监狱内服刑,在社会上服刑而已,也就是不用坐牢,但在缓刑考验期内,被宣告缓刑者应当遵守规定,服从监督,定期向考察机关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请考察机关批准。考验期满,未违反规定的,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旦适用缓刑就再也不用坐牢。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的刑罚制度,若是在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禁止令,情节严重的,或者犯新罪、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则撤销缓刑,予以收监执行原判刑罚。
北京衡宁律师事务所
缓刑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既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犯罪行为否定的评价,同时又体现了对犯罪分子一定的宽大政策,充分展现了我国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