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自然人去世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形式和内容日趋多样。为此,《民法典》增设遗产管理人制度,以适应复杂的遗产纠纷问题。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应当及时推选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未推选的,由继承人共同担任遗产管理人;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同时,《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条规定:;对遗产管理人的确定有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遗产管理人。;
如何区分遗产管理人、遗产保管人、遗嘱执行人呢?遗产管理人兼具并包含遗产保管人和遗嘱执行人的特征与内涵。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遗产保管人仅是对遗产尽到合理保存义务即可,遗产管理人除了保管遗产外,还须承担其他诸多职责。而遗嘱执行人则有权执行遗嘱人所订立的遗嘱,使遗嘱内容得以实现。因此,遗嘱执行人只适用于遗嘱继承,而遗产管理人可以适用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无人继承遗产等其他情形。
遗产管理人确定并产生后,遗产管理人应依法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民法典》继承编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条规定:;遗产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二)向继承人报告遗产情况;(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遗产毁损、灭失;(四)处理被继承人的债权债务;(五)按照遗嘱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分割遗产;(六)实施与管理遗产有关的其他必要行为。;
遗产管理人设立的目的就是要保护遗产的安全和完整,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利,保护被继承人之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遗产管理人的职责是该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遗产管理人的资格是指作为遗产管理人应该具备的在遗产管理过程中管理、处分以及分配遗产的能力。遗产能否得到妥善、有效的管理,关系着继承人、遗产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以及社会交易秩序的稳定,因此建立在被信任关系基础上的遗产管理主体,其本身必须具备处理遗产的能力,能够妥善地管理和处分遗产、清算遗产的债权债务、公平地分配剩余遗产。我国《民法典》对于遗产管理人的资格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条规定了遗产管理人的职责,该职责既是义务也是权利。因此,遗产管理人无论是对外进行债权债务的公示催告、债务清偿,还是对内进行遗产的清点保管、追索分配,亦或是辞任、变更或追索管理报酬等都应当享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这一点还有待日后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九条规定,遗产管理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获得报酬。遗产管理人因为履行法定的管理职权获取相关收益,意味着遗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和拓展、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可以预测《民法典》实施后,以营利为目的的遗产管理专业机构将不断涌现,其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合伙企业,甚至可能是具有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等。如何获取与工作相匹配的报酬,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民法典》关于遗产管理人报酬的规定非常原则,即;依据法律规定或约定;。相关的法律规定,需由立法机关进行明确,后续值得期待。然而约定就非常灵活,笔者认为,各方约定应该是今后遗产管理人获取报酬的主要方式。关于报酬约定,可以参照委托合同的有关规定,被继承人和遗嘱执行人就委托事项的报酬进行协商。也可借鉴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报酬的确定方式,即根据债务人最终清偿的财产价值总额,在一定比例限制范围内分段确定。
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今后在涉及继承案件都或将必不可少。其中,以涉及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以及财产繁杂、继承人利益不一致、存在多段婚姻生育的子女、非婚生子、父母离婚后子女尚未成年以及跨境遗产继承等人群的需求最为迫切。遗产管理人制度为法律服务市场开辟了新的蓝海。遗产管理工作也将趋于专业化,选择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就显得非常关键,也是遗产继承中风险控制的一个关注点。
通常遗产管理人的选任应当综合遗产本身的性质及管理、处置客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评估备选管理人的信用评级、专业能力等。那些长期专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强、综合能力高和社会信誉好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公证处等第三方机构较之继承人更具专业、中立的优势。专业机构作为法人机构更具稳定性和更强的责任能力,能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有力的法律服务保障,更益于保护各方利害关系人的正当利益。
现今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具体实行仍需进一步明确各方面之细节,但《民法典》遗产管理人制度,在立法上回应了社会现实需求,填补了现行继承中的制度空白,是继承法领域新增的一大亮点。随着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相应制度必将得以有效实施,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