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合过呗,还能离咋的?”
著名东北夫妻白云和黑土的经典爱情感言,已然成为时代眼泪。喜气洋洋的21世纪,
和经济数据一同起飞的,是中国的离婚率。
1978年,中国粗离婚率仅为0.18‰,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达3.15‰,增长了十几倍[1]。
比中国离婚率跑得更快的,是东三省的离婚率。
数据显示,东三省粗离婚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其中,黑龙江一马当先,吉林和辽宁的离婚率增速,也甩出全国一个身位[2]。
人们常常把离婚率的提高,当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到了民政局,发达东南沿海的时髦青年,也要输给东北老大哥。
事实上,东北人可能是中国最热衷于离婚的一群人。
是什么,让东北人这么想离婚?
东北人离起婚来,比东北虎还虎。
2014年以来,黑龙江的粗离婚率一直稳坐全国第一,直到2019年才被直辖市重庆超越;吉、辽二省也都长期处于各省前列[2]。
如果排除未婚人群,用离婚除以结婚人口的“离结比”来衡量离婚率,
东北人在离婚方面“一马当先”
就更加明显。
2007到2015年间,黑龙江和吉林长期稳坐“离结比”头两名的位置,辽宁也长期排名靠前[2]。去年,黑龙江和吉林的离结比分别高达74%和69%,仅次于天津;辽宁的数据也接近60%,仅次于北上重庆等直辖市[3]。
在东北的民政局门口,每10对领结婚证的新人,就会和6到7对领离婚证的怨偶擦身而过,两方对视,彼此心里都要翻个白眼。
2015年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引发婚姻危机的原因中,最常见的便是“婚外情”[4]。
南开大学团队在吉林长春市一个村庄的调研也发现,该村80%的家庭有离婚、婚外情现象,而大部分离婚,
都因为夫妻一方甚至双方婚外情
[5]。
当然不是锅包肉和地三鲜,让东北人变得爱出轨。
婚外情的源头,首先在于人口流动。
东北地区是人口净流出地区,尤其吉林和黑龙江,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人口净流出共计约300万人,超过人口总数的4%[6]。
相关研究显示,外出打工人口比例越高的村子,离婚率也越高[7]。对于农村的夫妻来说,无论是一方单独还是双方一同外出打工,都会不同程度地促使婚姻走向终结[8]。
自家另一半的老脸逐渐让人厌倦,微信聊天如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一同做事的大哥小妹们表现得温柔又体贴,许多人自然要动摇三分。
再不济,还有手机里的约会软件和“摇一摇”,源源不断地推荐村头精神小伙和隔壁洗头小妹。
21世纪的中年人想要开始一段新感情,
可能比大学时候的你更加简单。
在中国,提出离婚的大多是女方[9]。
研究显示,当家庭被卷入流动人口的大潮,无论是丈夫或妻子单方流动,还是夫妻一同离乡,都会提高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10]。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表明,有流动人口的农村家庭中,女性的性别意识也会不同程度地往现代、平等的方向转变[11]。
但另一方面,流动家庭的夫妻,沟通更少、冲突更多,甚至产生了更多家庭暴力。妻子在家中的话语权提升了,但并没有感到更幸福[10]。
当她们对现状的不满和收入一同越积越多,离婚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但是,放眼全国,
东北的人口外流并不算突出,还不能完全解释其一马当先的离婚率。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中,辽宁是人口流入省,而人口外流的黑龙江、吉林,流出人数和比例也远远落后于安徽、四川、湖南等外出务工大省[6]。
人来人往,分分合合,终究只是时代的大背景;爱情梦碎的人们要放下过去、提出离婚,则需要另外的底气。
人口流动带来的“婚外情”背后,是
地大物博的东北农村。
东北的人均土地面积大,农业剩余较多,农村的商品经济比别处更早地生根发芽[5]。
东北村庄大多历史不长,虽然是熟人社会,大家相处时受到市场逻辑影响,并不愿意过度插手对方的家长里短;乡村舆论场中,婚外情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容忍[5]。
人口流动大潮中,一方是宽松的乡村舆论,另一头是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一方或者双双出轨,便不足为奇。
正如长春一位外出务工的离异女性说,“动真感情是傻,以前,女的以家庭为重,现在女的也找(婚外情对象),
你找我也找。
[5]”
把视线从农村移往城市,便更容易发现,东北的高离婚率,固然关联着人口外流的暗淡现状,却也是
辉煌岁月留下的现代化遗产。
东三省是共和国的长子,大多数的东北城镇居民,都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国企系统。直到多轮改革之后的2004年,东三省平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然创造了工业增加值的近70%[12]。
国有企业,正是国家政策贯彻最严格的地方之一。
国企工人超生,面临的后果往往比别人更加严重。国企职工们因此成为最服从国家生育政策的群体;和“铁饭碗”相比,“多子多福”都失去了意义[13]。
多子不一定多福,但会让离婚更难。在中国,夫妻孕育的孩子越多,离婚的可能性便随之下降[14]。而东北普遍的低生育率,让想离婚的东北夫妻少了许多来自孩子的阻力。
另一方面,哈佛和北大的学者发现,中国独生子女比例的上升,提升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15],而后者正与离婚率息息相关。
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显示,中国接受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男女性别比每提高一个单位,粗离婚率就会随之上升0.43[16]。
东北的离婚率,也有一代独生女大学生的贡献。
异军突起的离婚率,也不过是大时代投下的影子。
2003年,中国出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协议离婚的手续。想要离婚的夫妻,不再需要单位或居委会出具介绍信,也不再经历苦等一个月以内的审查期限,
当天、当场就能解除婚姻
[2]。
与此相呼应的是,2000到2005年之间,全国“离结比”突然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加速上升——吉林和辽宁的“离结比”,正在那时同步陡增[2]。
社会的发展会让婚姻变动更加自由,但是特定时期内,离婚率上升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显示,21世纪美国的离婚率不断下降,部分出于青年普遍晚婚,夫妻的感情和经济基础都更加坚实[17]。
经过谨慎选择的婚姻,自然更稳定。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一个普婚的国家;绝大多数人,无论立过怎样坚定的单身flag,最后还是会结婚的[18]。
人口流动大潮中仓促结婚的夫妻,婚前相处时间短,婚后又面临目不暇接的环境变迁,难免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嫁/娶错了人[19]。
正如王尔德所言:“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在电影《钢的琴》中,王千源饰演的东北下岗工人陈桂林离婚后聊起前妻,说她再嫁了个卖假药的,生活很幸福,“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
在一些性别比悬殊的婚恋市场上,许多女性试图通过再婚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19],但更多情况下,对夫妻双方而言,
离婚不是一门稳赚的生意。
由于彩礼高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农村男性在离婚后因“打光棍”而被边缘化,或者为了再婚付出高额彩礼,从而跌落贫困[20]。
对于女性和孩子来说,离婚更是最常见的坠入贫困的原因[21]。
在中国,夫妻离异后,孩子往往被判给母亲抚养[22]。
由于性别不平等的就业市场,要抚养孩子的单身母亲,却往往面临着更严苛的就业环境、更低的薪水,承担更大经济压力[23]。
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抚养金也是杯水车薪。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抚养金不会超过支付方收入的50%[24],即便抚养金得到全额支付,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面临生活质量的下滑。
吉林某基层法院的抽样调查发现,抚养费用过低的问题,已经对离异女性的经济状况造成了威胁[22]。
同时,单身母亲还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照顾孩子起居、上下学接送、辅导作业、学校活动……样样都需要时间。
无法996的单身母亲,在就业市场上更加被动。
越繁忙收入越低,收入越低越繁忙——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离婚的日子就更好;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和婚姻关系的破裂,往往是
相互影响的。
研究显示,当丈夫失去了全职工作,离婚的风险便增大了[25]。
经济下行、就业萎缩时,收入减少只是最直接的负面后果。
当未来的前景充满不确定,下一笔工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账,多少夫妻不得不一边怀念从前逛商场不看吊牌说买就买的时光,一边为了炖肉多放两根葱而吵架半小时。
一次次的争吵之后,爱情显得更加脆弱。
当然,面对高昂的离婚成本和经济代价,在经济危机中,人们也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离婚[26]。
但即便如此,低迷的就业,往往给家庭带来长久的裂痕。心灰意冷的夫妻,即便出于经济顾虑,没有马上离婚,在随后的年月里,也难免走向分离的结局[26]。
如果说“马上离婚”和“等等再看”不过是短痛和长痛的二项选择,那东北人的历史中,两项都没有缺席。
以辽宁为例,90年代中期,随着国企规模缩减,下岗潮伴随着离婚率一同涨起;对于许多人来说,事业和人生同时进入了转型的阵痛[27]。
而直到21世纪,下岗潮退去,东北人民一边勤勤恳恳地南下拼搏、从头再来,一边继续干脆利落地离婚再婚[27],告别旧时代,开启新生活。
再艰难的时世,也无法阻止东北人离婚的脚步。
这或许也是另一种东北式的精神:金钱诚可贵,婚姻价亦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
浪潮工作室
(ID:
WelleStudio163
),原文标题:
《东北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
作者言柯
民政部发布了2018年各省社会服务统计数据,从中可以计算出去年全国结婚和离婚的数字:
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
,处于下降;
离婚登记人数为380万对
,处于增长;
“离结比”:离婚/结婚=38%。
这个数字在8年前是21%。
在结婚率统计中,发达地区普遍更低。
而“离结比”排行中,
东北三省占了前四中的三个位子。
我们还收集了其他一些相关的数字和分析:
结婚越来越晚
据民政部的数据,
2018年全国的结婚率创了新低,仅为7.2%。
实际上,结婚率直到2013年都是呈上升之势的,但在那之后开始连续下降。
从地区差异看,越是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排在前列的是上海(4.4‰)、浙江(5.9‰)。排在末尾的则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
虽然像北京、上海这种户口管制的城市,有些常住的已婚人士并非户籍人口,没有纳入统计,但不会影响总体的趋势。
在全世界,也是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离婚率越高。
除了物质原因,在这些地区,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更多,不再依赖用结婚来作为人生的保障。
这一点在年轻一代身上更为显著。
另外,女性的细腻、条理、善于人际沟通等特点,更适应大都市白领等工作岗位,经济更独立,自然不再想被传统的家庭模式绑架,不想被算入一场不划算的经济账里。
比如,最近的一份房产交易的分析数据显示:
去年47.9%的买家是女性
——2014年时是30%。
其中,74.2%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买房时没有接受伴侣的资助
——45.2%是接受了父母的资助,29%完全是靠自己买房。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相对平顺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在感受到房价的高涨和职场的压力之后,也会有人趋向于回避婚姻等需要背负责任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
在2013年之前,结婚登记最多的是年龄段是20-24岁,
此后,这个数字变为25-29岁。
为什么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呢?
《人民日报》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从收到的答案来看:
“没遇到合适的人”(29.50%)
“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23.40%)
占比最多。
其后是
“享受单身生活”(16.50%)
生活不稳定(12.30%)
工作压力大(8.8%)
离婚率越来越高
与结婚率创新低相对照的,是
2018年离婚率的创新高。
这个转折点是在2003年。从那之后,离婚率连续逐年上升。
离婚数量则从1987年的58.1万对,增长到2018年的380万对,31年上涨了6.53倍。
他们都会因什么选择离婚呢?
浙江省高院今年初发布了一组数据,以2018年浙江全省法院离婚纠纷的近5万(49804)起案件为样本做了统计:
首位是:
“生活琐碎”(34.21%);
第二位是:
“分居”(30.16%);
此外还有:
感情基础薄弱(8.63%)
家庭暴力(8.44%)
赌博(6.06%)
性格差异(5.17%)
缺乏沟通(3.33%)
出轨(2.51%)
家庭经济(1.49%)
而据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的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以2016、2017年两年全国离婚纠纷一审结案案件为样本,发现:
77.51%的夫妻是因为“感情不和”
提出离婚,排在第二位的是
“家庭暴力”(14.86%)
在涉及家暴的离婚案件中,广东、贵州和广西在数量位居前三。
91.43%是男性对女性施暴。
还据上述最高法的数据:
婚后2-7年成为离婚的高发期,第三、四年达到峰值。
而65.81%案件,一审是判决继续维持婚姻。
一般来说,是谁主动提出离婚呢?
在25岁之前,女性占了大头;
30岁以后男女逐渐接近;
到了55岁以上,则是男性居多。
值得补充的是:出轨在离婚原因中占比较低,部分原因是出轨行为隐秘、取证困难,实际比例会高于此数。
出轨的人中,是不是男性占了大多数呢?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有一名律师统计了全国5万多份一审离婚判决文书后发现:
虽然男性被指认出轨的比例更大,但就法院最终认定的数据而言,
男女的出轨比例其实是一致的。
出轨的高峰期为婚后第二年。
东北三省离婚率最靠前
离婚率走高是一个全国性普遍现象,但地区之前存在着有趣的差异。
从“离结比”来看,经济发达省份普遍偏高,但广东是一个特例。
据分析,这与广东地区宗族家庭观念更强、婚姻观念偏于保守有关。
也有些离婚现象与政策有关,比如房地产火爆的城市,如天津、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就有不少为了买房去离婚的情况。
东北三省,在“离结比”前四里面占了三个位子。的确验证了那句话:东三省应该是一个省。
据人口学者李雨潼的论文《东北地区离婚率全国居首的原因分析》,从2005年开始,东三省的“离结比”就高于全国。
实际上,东北的婚恋状况早就引起过关注。
比如,百合网发布的《2015年东北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样本数近2000人)就显示,当年:
无论是未婚率、离婚率还是单身率,东北地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被调查对象中,
婚姻中出现第三者插足的家庭占一半
其中,男方出轨比女方更多,各为26%和19%;
双方都有插足的,则占比6%。
为什么东北人的离婚率会相对更高呢?
很多专家都曾就此给过一些分析:
1——城镇化程度高
城镇化水平对离婚率有着重要影响,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城镇人口每增加1%,离婚率就会上升0.41%。
而东北三省的城镇化水平长期高于中国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才增长缓慢。
1942年,全国城镇化率只有10%左右,东北就达到23.8%。
1975年,全国城镇化率为17.37%,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36.47%、32.34%、36.48%。
2010年,全国为49.7%,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62.1%、53.4%、55.4%。
2——女性受教育水平高,更独立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女性受教育水平更高,婚姻中对男性的依赖程度也更低。
3——生育率低
东北是受新中国体制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
国企众多,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更为用力;
根据2018年的数据,东北三省的生育率在全国全部垫底,仅比宁夏更高。
而在中国家庭结构中,没孩子的夫妻比有孩子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4——移民文化
东北地区处于中国的边境,拥有众多侨民与少数民族,也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这种移民文化使得东北地区生活方式、婚姻观念相对更开放、自由。
5——酗酒文化
社会学者徐安琪曾经对哈尔滨一区人民法院100个离婚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
因一方酗酒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比重达20%以上
虽然该项调查的样本不够大,但还是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此外,据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的一份调查,“家庭暴力”原来在该省离婚原因中高居首位,但近年来已经显著下降,让位于“婚外情”和“经济”。
来聊聊:
你觉得如果走入一段婚姻,
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http://www.
mca.gov.cn/
编辑整理:阵内鹦鹉巴克
原文链接:
2017国民大数据丨结婚率降,离婚率升,低收入严峻,老龄化加重
山川网:近日,民政部发布了《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相比统计局数据更多偏于国家宏观经济不同,民政部的数据显然与我们的生活更为贴近,例如社保数据、老龄化数据、婚姻数据等都在报告中有所显示。
我重点从中抽取了几个维度,和大家做下分享。
【结婚率和离婚率】
2017年结婚数据
: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个千分点。2017年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
2017年离婚数据
:全国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70.4万对,法院判决、调解离婚66.9万对),比上年增长5.2%。离婚率为3.2‰,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
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的结婚率数据表现一直不算向好。虽然作为分水岭的时间点是2013年,这一年的结婚率是9.9‰,之后历年逐年走低,到了2017年已经下降至7.7‰。但即使是峰值9.9‰,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7.7‰还仅是全国平均结婚率,具体到各省市,差距更为巨大。例如结婚率最低的5个省市分别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东,其结婚率分别为:4.5‰、6.1‰、6.1‰、6.2‰、6.3‰。
而有结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自然也有离婚率高于全国水平的。比如结婚率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为贵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结婚率均在9.1‰以上。
从经济上来看,结婚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呈现负相关表现: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结婚率越低;而人均GDP越低的地区,结婚率反而越高。如此,和中国民间的通俗说法中“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不谋而合。
而离婚率方面,近十年连续走高。从2010年的2.0‰,一路上升到了2017年的3.2‰。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
中国人平均婚姻寿命为9.59年,其中25至34岁的平均婚姻寿命最低(7.55-9.36年)
。目前,这一数据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迹象。
【全国低保人数】
前段时间拼多多的美国上市事件,前所未有地引发了一波全国范围内舆论对于中国社会真实经济水平、消费能力的讨论。毕竟一方面是中国跨境消费、奢侈品消费金额连年攀升,另一方面又是3亿人都在拼多多上为了省几块钱购买山寨商品。究竟哪一面,才是中国人的真实面孔?
因为这个原因,我特意从民政部的报告中,把低保相关数据拿了出来。
推荐阅读:结婚邀请短信大全?结婚喜宴邀请短信
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
城市低保对象741.5万户、1261.0万人。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640.5亿元。2017年全国
城市低保平均标准540.6元/人·月(6487.2元/人·年)
,比上年增长9.3%。全国有
农村低保对象2249.3万户、4045.2万人。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1051.8亿元。2017年全国
农村低保平均标准358.4元/人·月(4300.7元/人·年)
,比上年增长14.9%。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
农村特困人员466.9万人
,比上年减少6.0%。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2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国共有
城市特困人员25.4万人
。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21.2亿元。
按照低保平均标准,城市每人每月540.6元,农村每人每月358.4元,这样的一组数据,或许对于很多“五环内”生活的人群而言,还不足一顿大餐或一件衣服的水平。但是,却有多达1261万城市人口和4045.2万农村人口需要依靠这微博的低保补贴维持一整个月的生活。
而事实上,低保并不能覆盖所有的低收入人群。也就是说,还有大量非常贫穷,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纳入低保人群,无法获得低保补助的贫困人口。这些人是不会上网的,他们的声音从来都是完全在互联网上缺失的。
再说的深一点,就是中国至少还有数千万人,连上拼多多消费能力的都很勉强。
【60岁以上人口】
截至2017年底,
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而按照民政部的官方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就已经达到了11.03%(再往前官方数据就比较模糊)。也就是说,媒体上嚷嚷的中国老龄化如何如何,根本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至少从差不多十五年前就已经开启了。
其实当我们谈到老龄化时,势必就要谈到另外一个高度相关指数——人口出生率。因为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老年人口的比重却是可以由新出生人口体量进行中和的。中国老龄化之所以令人感到忧虑,一大根源就在于近些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连年下滑。
对于人口出生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间:人口出生率2.1%以上为
超多子化
,2.1%~1.9%为
严重多子化
,1.9%~1.7%为
多子化
,1.7%~1.5%为
,1.5~1.3%为
少子化
,1.3%~1.1%为
严重少子化
,1.1%以下为
超少子化
按此标准,过去数十年间,中国人口出生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90年之前,超多子化;1992-1995年,多子化;1996-1998年,正常;1999-2001年,少子化;2002年之后,严重少子化。各位读者,尤其是独生子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出生年份,自相对照一下,应该会很有收获。
但是由于数据统计和评判标准的不同(例如按照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也有说法称中国从2000年后就已经进入了超少子化阶段。
同样,具化到不同省市,老龄化数据更为严峻。2016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的省市就超过10个,由高到低分别是:辽宁、山东、江苏、重庆、安徽、湖南、吉林、北京、山西、贵州等全部在榜。
如果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算进入老龄化阶段,那么全国至少已经有超过20个省市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即使是广东这样人口年轻化程度全国领先的省份,2016年省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也达到8.55%。
如果综上数据,我们最终能够看到的中国现状就是:大量的中国人,
从未富裕、未富先老以及逃离婚姻。
注:本文部分素材取自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对报告原件感兴趣的朋友,请添加小川个人微信935035656索取,谢谢。
2018上半年:
部分城市GDP
27省GDP
15省GDP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社消增速大数据
国民消费大数据
IPO数据
土地成交数据
全国篇
广东篇
浙江篇
陕西篇
江西篇
青海篇
京沪篇
江苏篇
2017GDP:
城市:
2017商标大数据
燕赵之地
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
各省高等教育人口
真实国民经济&素质
恩格尔系数偏高城市
上半年社消增速
西部地区的希望
地方债
上半年国民消费数据
地铁门槛高3倍
500强公司
燕郊4小时
延迟退休,老年创业
人文:
选择一座城市
海口出租车司机
乡村里的中国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中国人都是赌神
最美烟火气
穷人为何贫穷
永难脱贫
都挺热的
小龙虾
逐水而居
中国啤酒地图
彩礼十万起
中国式婚姻
00后报告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